武汉会战分为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从日军6月12日占领安庆起,持续到8月下旬他们在九江等地集结完毕,主要目的是抢占进攻武汉的跳板和聚集更多兵力。
第二期战斗自8月22日日军大举攻打武汉起,持续到10月25日中国军队从武汉三镇撤退完毕,标志着这一阶段战斗的结束。
这是守护大武汉的关键阶段。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拿下安庆,到10月25日他们攻占武汉,保卫武汉的战斗持续了四个半月之久。
中日两军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五路激战,范围横跨安徽、河南、江西、湖北四省。日军出动40万大军,含14个师团等多兵种。武汉会战结束时,日本已向中国派遣20个半师团。
中国方面集结了超过120个师的精兵强将,还出动了海军和空军的部分力量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在如此大的范围内,动用如此多的兵力进行的大规模会战。
这场战役中,日军伤亡20万,还有15万生病。中国军队虽装备差、素质不一,但伤亡远超日军。数十万英勇将士用生命抵挡装备好、训练精的日军猛攻,最终捐躯沙场,葬身青山。
他们用生命和热血,重创日军主力,大幅削弱其攻势。从武汉沦陷至1944年豫湘桂战役,正面战场双方陷入长期拉锯,势均力敌。
武汉保卫战时,中国海军与陆军并肩作战,他们勇敢坚韧,全力配合陆军的防御,共同投入了激烈的战斗。
海军主要负责封锁长江航道,布置水雷进行防御,关闭港口,并与陆军紧密合作,共同守卫要塞,确保防御稳固。
从马当到武汉周边,中国海军在长江设下大量水雷,封锁航道,阻止日军舰艇顺流而上。马当失守后,布雷区移至九江至汉口间。海军与陆军联手,布下新式水雷,重创日军舰艇,有效拖延其攻势,支援了陆地防御。
布雷时,海军遭遇敌军连续轰炸,损失惨重,十多艘小艇被毁。同时,海军别动队在长江布置漂雷,重创敌舰,严重阻碍了敌人在水面的行动。
海军也直接参与了武汉保卫战,驻青岛的第三舰队把海圻、海琛、肇和三艘军舰的火炮卸下,将船沉入南京江面封锁长江,舰上官兵则改编成江防要塞司令部,守卫武汉外围。
海军部队带着陆战队的野炮和拆下的舰炮,驻守在田家镇、湖口、马当等地。他们与陆军协同作战,炮火猛烈,重创敌军,许多海军战士英勇牺牲在战场上。
1938年10月24日,中山舰和“江陵号”炮舰在武昌金日镇巡逻时,与敌机群激战,成功击落两架敌机并击伤三架。但敌机采取自杀式攻击,撞向中山舰,导致两舰沉没。
武汉保卫战时,中国空军英勇奋战,战果显著。德川好敏中将指挥的日军航空兵团,包括一、三、四飞行团及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,共390多架飞机参与进攻。
中国在武汉和广州战区的作战飞机,包括苏联援华的志愿空军在内,总计225架,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及日军。
日军向合肥、九江增兵时,近400架日机从长江水路获取补给,频繁轰炸中国军队阵地及汉口、武昌等地,还袭击船只和铁路,为陆军进攻铺路。
当他们把大量兵力用于轰炸武汉周边的铁路时,每公里铁路平均被投下160枚炸弹,守军只能依靠紧急抢修来确保战争期间的运输不断。
中国年轻空军英勇保卫武汉,多次出击,重创日海军溯江舰艇。他们炸沉敌舰12艘,击伤29艘,有力支援了地面防御。虽多名飞行员英勇牺牲,但战斗意志坚定。
6月26日,空军大队长沈崇海飞安庆炸敌舰,机身中弹起火,他放弃逃生,驾机撞向敌舰,同归于尽。7月3日,中国空军4次轰炸芜湖等地日军目标,共炸沉敌舰5艘,炸伤2艘。
为了夺回制空权,中国空军多次与日军展开激烈空战,其中规模较大的有“二一八”、“四二九”、“五二一”和“八三”这几场关键空战。
2月18日,日军大批飞机再次轰炸武汉,中国空军第四大队迅速迎战。一番激战后,我方成功击落敌机13架,但自身也损失了4架飞机。
大队长李桂丹、吕基淳分队长及飞行员巴清正、王怡之、李鹏翔英勇牺牲。之后的两个多月里,日军的飞机再未敢飞临武汉领空。
4月29日下午,敌军派出战斗机和轰炸机混合编队袭击武汉三镇。中方与苏联援华的空军共两个大队,70多架战机迅速升空拦截,给予敌机重创。
那场战斗,我方击落敌机21架,但也损失了2架。飞行员陈怀民在与敌激战时,飞机中弹起火,他毅然决定与敌机相撞,同归于尽。武汉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,将一条街道命名为陈怀民路。
5月21日中午,36架日军战斗机和18架重型轰炸机袭击武汉。中国空军迅速升空迎战,在汉口北部上空激战。战斗中,中国空军击落敌机14架,自身损失2架飞机。
8月3日,武汉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空战。上午9点,日军50多架战斗机和18架轰炸机来袭。中国空军紧急升空迎战,在武昌上空激战半小时,击落敌机14架,俘虏6名飞行员,但3名空军分队长英勇牺牲。
为震慑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,彰显中国军力,5月19日,中国空军飞赴日本长崎、佐世保区域,空投《致日本民众书》传单,极大地振奋了武汉军民的抗日决心。
保卫武汉的空战里,苏联空军志愿队立下大功,多位队员为国捐躯,包括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和战斗机大队长拉赫曼诺夫,他们英勇无畏,令人敬仰。
全民族掀起保卫大武汉的抗战热潮,各党派携手合作,各界人民及爱国华侨团结一心,支援前线,慰问劳军、募捐,宣传抗战,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。
《救亡进行曲》等多首抗日歌曲从武汉火遍全国,极大地激发了军民的斗志。冼星海等人创建了60多个歌咏队和合唱团,武汉人人高唱抗战歌,歌咏活动极为热烈。
4月9日,郭沫若负责的第三厅举办了“二期抗战宣传周”的音乐活动。武汉的歌咏团体齐聚汉口中山公园体育场,冼星海指挥千人合唱,之后大家还参加了歌咏游行。
8月9日,武汉举办“保卫大武汉”歌咏火炬游行。冼星海带领3000多人唱响抗日歌曲。他们在汉口三民路汇合,万余人伴着军乐,高唱救亡歌曲,在市中心游行。
9月18日,武汉各界人士在汉口上海大戏院齐聚,举办九一八纪念日活动。300多个团体分区域开展演讲、表演和歌唱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。
武汉军民的抗战热情被这些宣传活动大大激发,大家纷纷响应,慷慨解囊又踊跃参军,形成了一股热潮。
7月7至11日,武汉各界积极支援前线,开展了长达5天的捐款活动。从军政要员到普通民众,包括乞丐妓女都积极参与。最后一天深夜,捐款的人还络绎不绝,场面十分热烈。
献金活动不仅直接援助了前线战士,还激发了全国多地民众的捐款热情,更重要的是,它彰显了中华儿女深沉的爱国情怀。
“七七”事变后,武汉成立了慰劳前线将士总委员会。该委员会迅速发起制作慰劳袋和写慰问信的活动,目标是一个月内完成30万份。在民众积极参与下,满载信件、药品和用品的慰劳袋如期送达前线,此活动后推广至全国。
9月2日,第九战区动员会呼吁捐100万件棉背心和旧衣,目标10月底达成。爱国人士积极响应,衣物涌向抗敌后援会,再送前线。最终,募集到棉背心近100万件、旧衣500多万件,还有数千元捐款。
10月10日,宋美龄带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指导会的成员,带着慰问品前往各城防部队,为士兵们送上关怀与物资。
国际学生代表团、伦敦援华委员会代表何登夫人等团体齐聚武汉,声援中国抗日。白求恩带领加拿大医疗队,还有阿泰尔、柯棣华等印度医生,携款物和医疗设备来汉救治伤员。
武汉向大西北、大西南迁移的工厂多达250家,占了各地迁移工厂的一半以上。还有170家厂矿途经武汉内迁,共运出1万多吨物资,还有超万名技术人员随行。
武汉的大规模疏散与搬迁成效显著,不仅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,还促进了西北、西南新工业区的崛起,确保了长期抗战所需的工业基础。
武汉会战时,蒋介石一直留在武汉指挥。直到10月24日晚上,他才离开武昌的指挥部,乘坐飞机前往湖南的衡阳。
30号那天,蒋介石为了说明武汉撤退的事情,发了个公告给全国军民,里面明确表示了撤退的原因和考虑。
我国抗战的根基不在沿江沿海的狭窄地带,而在广阔深远的内陆。抗战的关键不在于武汉得失,而在于能否持续抗战。现在,我们守卫武汉的任务已完成,目标已实现。
我们呼吁全国军民要有“宁死不屈”的精神,坚持持久、全面的抗战策略,积极争取主动,更加奋勇向前,以赢得最终的胜利。
从卢沟桥事变起,到武汉、广州相继失守,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,约160万平方公里,但他们也陷入了困境。中国军民奋勇抵抗了15个月,给予日军重创。
到1938年底,日军侵华已损失70多万士兵。随着占领区扩大,守备兵增多,前线兵力严重不足。为此,日本当年新组建了10个师团,全部派往中国,进攻广州、武汉时已倾尽全力。
到年底,日本在华北、华中、华南的军队增加到24个师团,伪满和朝鲜有9个师团,相反,日本国内仅剩下1个负责守卫的师团。
那时候,苏联远东地区的军队人数远多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,实力对比悬殊。
那时,苏联远东军拥有28个狙击师和18个航空兵团,相比之下,日本关东军只有8个师团,朝鲜军更是只有1个师团。
战争让日本军费暴涨,15个月就花了100亿日元。这导致国内财政紧张,税收猛增,民众生活困苦。因此,日本国民和士兵越来越厌倦和反对战争。
在战略防御阶段,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队虽屡战屡败,损失惨重,但官兵们英勇抵抗,成功打破了日军企图迅速取胜的战略部署。
武汉沦陷后,国民政府迅速扩充军力,到1941年,已有296个师和29个独立旅投入战斗,总兵力超过300万人。
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蓬勃开展,抗日根据地迅速建立,有效支援了正面战场,让日军腹背受敌。国际上,苏联援华不断,英、美、法等国也因日本侵略升级,对中国抗战给予了一定支持。
随着时间流逝,面对抗战热情高涨的中华民族,日军想用有限的兵力在广袤大陆上迅速结束战争,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日本领导层长久以来忧虑的战略局势,终于还是不可避免地浮现了。
为尽快结束战争并占领中国,日本调整了侵华策略。在坚持侵略计划的同时,改对国民党政府为军事加政治双重手段,暂停正面战场进攻,转为防守并“扫荡”敌后共产党抗日军队。
1938年6月10日,日本内阁的五位重要大臣——首相、外交大臣、财务大臣、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召开会议,一致决定采取某项重大行动。
调整日华关系新策略,明确事变真相,限制战争目标,并转而视国民政府为对手,接受第三方调解,拓宽解决事变的道路。
7月8日,日本内阁高层召开会议,商讨对策,针对中国现中央政府可能屈服的情况,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。
占领关键区域后,若中国现政府仍不投降,帝国不必急于武力解决,而应侧重政略策略,助力新政权壮大。同时,从政治、外交、经济、思想全面施压,加速现政府垮台。
这个决策为后来采取“一边军事打击,一边政治诱降”的侵华方针奠定了基础,预示着更复杂的侵略手段即将出现。
